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专栏 -> 工作动态

苏和——用胡杨精神铸造绿色盾牌

发布日期:2014-07-08 浏览数:

苏和——用胡杨精神铸造绿色盾牌
      苏和,男,蒙古族,1947年1月出生,196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5月参加工作,阿拉善盟原政协主席。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安享晚年,以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孤身驻扎内蒙古额济纳旗大漠黑城近十年,栽种梭梭十余万株,很好地改善了黑城周围沙化状况,保护了黑城遗址,影响和带领周边群众转产致富,以实际行动在阿拉善这片荒漠戈壁上树起一面保护生态、建设家乡的旗帜。他是广大干部群众的优秀代表,是党员干部坚守信念、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我们应该学习他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奉献精神,更应该弘扬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学习他大漠般坦荡无私的宽阔胸襟。 “心底无私天地宽”,苏和同志作为一名地市级退休领导干部,主动放弃安逸舒适的日子,退休不退色、退岗不退位,甘做普通人,坚持植树造林、治沙防沙,淡泊名利、造福于民。我们学习苏和同志就要学习他大漠般从容坦荡的人生态度和心底无私的宽阔胸襟。
      学习他胡杨般顽强不屈的坚强意志,“胡杨精魂三千年”。苏和同志曾担任正厅级领导职务,却长期与打井工和普通牧民同吃同住,身患糖尿病,却不顾个人安危,在一片不毛之地“安营扎寨”,打井找水、育苗植树,克服无数艰难困苦,犹沙漠中屹立的胡杨。我们学习苏和同志就要学习他在烈日下守望、严寒中挺拔、盐碱中抗争的坚强意志
      学习他梭梭般扎根戈壁的公仆情怀。苏和同志十年如一日,像一棵扎根于茫茫戈壁的梭梭,以特有的坚韧和坚守,为这片广袤的土地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并得到了牧民群众的信任和尊敬。我们学习苏和同志就要学习他始终扎根基层、艰苦奋斗,无怨无悔的公仆情怀。
学习他骆驼般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苏和同志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与毅力,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任何的个人计较,在黑城脚下,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希望的绿洲。我们学习苏和同志就要学习他骆驼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从苏和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环境再变、理想不动摇,社会再变、灵魂不浮躁,诱惑再多、信念不变质的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我们弘扬他甘愿受苦、甘于奉献、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我们弘扬他心怀国家,心怀百姓的崇高精神。
到额济纳观光旅游或生态考察,黑城是必到之处。当人们走近黑城时,首先吸引他们目光的就是城外西北部的一片绿色。“这里黄沙漫漫,居然还能种出树来?”人们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而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盟政协原主席苏和。
苏和—黑城脚下的播绿人
  一个正厅级干部,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在人生的暮年作出让人们难以理解的决定——到荒无人烟的沙漠里种树,他是怎么想的呢?
  始建于西夏时期的黑城(黑水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自治区政府于1964年将黑城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将黑城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入居延遗址保护区,使之成为额旗的一大特色旅游景区。
  然而,因为风沙的不断侵蚀,珍贵的黑城遗址已是岌岌可危。对此,苏和深感忧虑,思量再三,他决定植树造林保护黑城。而在采访过程中,苏和还向记者道出了一个埋藏在心底多年的秘密,他说:“当年我当生产队长的时候,为了增加社员的收入,用骆驼队驮了不少梭梭。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心里总有一种对大自然的负罪感。我想在有生之年,多种点梭梭,多给大自然补偿一点,把年轻时欠的债给还上。”
  今年66岁的苏和是额旗土生土长的土尔扈特蒙古族,曾任生产队队长、额旗旗长、阿盟行署副盟长、盟政协主席等职。2004年,苏和从盟政协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后,说服老伴和儿女来到黑城脚下的沙漠里,投资3万多元,盖起一排小平房,开始了漫长的治沙之路。当年,他就在黑城西北角的沙漠里拉起一道16公里的围栏,将沙漠里残存的3平方公里梭梭林围住后,进行补植补造新梭梭苗。
  “隔行如隔山”,做了几十年行政工作的苏和对造林技术及树种特性知之甚少。为了掌握相关造林技术、熟知树种特性,苏和不耻下问,虚心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并大量查阅有关资料,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进行多种实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抗旱栽植技术,并最终选择耐旱性非常强的梭梭作为主要栽植树种。一点一滴汗水的浇灌,换来一行行象征希望的梭梭在风中挺立。如今,在他的围栏里,已有5万多株梭梭了,一条 “黑城防护林带” 已然形成。
采访到最后,苏和对记者说:“只要我还干得动,我就要留在沙漠里继续种梭梭,还要把以前种的管护好。我们的家园如此美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呵护。”